【10.8全国高血压日】科普主题三:血压标准又又又降了!该怎么对待?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丽华
审核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杨宏辉
关键词:血压标准、健康管理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提醒: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高危人群要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做到合理膳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核心信息:
血压标准又又又降了!该怎么对待?一
2024年8月29号,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24年欧洲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管理指南》,重新划分了血压的分类:血压<120/70 mmHg属于“血压不高”,血压120/70-139/89 mmHg属于“血压升高”,血压≥140/90 mmHg属于“高血压”。欧洲指南为什么继续“拉低”高血压的标准呢?
人类历史上,对血压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关于血压的标准一直在探索和论证,需要纠正的几个认知误区:
①血压≥140/90 mmHg才是高血压,其他血压都是正常的,不用管。实际上,只要血压超过120/70 mmHg,随着血压的升高,发生冠心病、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就逐渐升高。
②血压高吃药控制就行。“血压升高”人群是否需要降压药物治疗应该视其心血管风险水平而定。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生活方式干预,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它不仅可以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还可以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
③降压药不能吃,副作用大,有成瘾性,一吃就停不掉了。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患者服用后不会对其产生依赖,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微乎其微,不能因噎废食。
指南把血压超过120/70 mmHg界定为血压升高并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药,而是提醒人们更多关注自己血压,让大家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血压升高的危害,从而提高人们自觉防控血压升高的主动性。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把血压维持在120/70 mmHg以下。对于血压超过此范围的人,应该全面检讨自己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蔬菜和水果,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血压标准又又又下降了!该怎么对待?二
2024年8月29号,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24年欧洲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管理指南】引起业内人士的热议,这个指南最大的亮点在于重新定义了血压的分类——血压<120/70 mmHg属于“血压不高”,血压120/70-139/89 mmHg属于“血压升高”,血压≥140/90 mmHg属于“高血压”。而前不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第六版也正式发表,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不变,也就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但是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应该降至<130/80mmHg。相比欧洲指南,共同的理念就是理想血压进一步降低。这样说来,无害血压人群的血压标准就是<120/70 mmHg。大多数人是不是不达标?是不是危言耸听,人人自危?
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血液循环”和‘血压”概念的是17世纪生理学之父-威廉哈维教授,几百年来针对血压和血压标准展开了数千项研究,上一世纪二战“三巨头”个个患有“高血压”,而且当时认为,高血压是正常的个体的生理反应,结果是三人被高血压“团灭”。1977年美国JNC1指南到2003年美国JNC7标志着高血压规范化防治历史进程,2017年ACC/AHA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强化降压新时代的来临,近几年著名研究SPRINT研究(2015年)——与以收缩压<140 mmHg的常规降压治疗组相比,以收缩压<120 mmHg为目标的强化降压治疗组患者获益显著,STEP研究(2021年)——与标准降压组(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30-150 mmHg)相比,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10-130 mmHg)主要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26%,ESPRIT研究(2024年)——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或卒中病史,将心血管高危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20 mmHg可更为显著的降低主要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研究证明只要血压超过120/70 mmHg,发生冠心病、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就逐渐升高,血压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和血压是个对数线性正相关关系,不能用某个特定的界值简单的划分,不是血压超过140/90 mmHg才有害。同时说明血压120/70mmHg以下心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血压无关。
那么制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40/90 mmHg还有什么意义?高血压除了是个人健康指标,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全球十几亿的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是个庞大的治理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把部分高危人群真正管理到位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现在共识血压≥140/90 mmHg就需要药物干预。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把血压维持在120/70 mmHg以下。对于血压超过此范围的人,应该全面检讨自己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蔬菜和水果,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指南把血压超过120/70 mmHg界定为血压升高并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药,而是提醒人们更多关注自己血压,让大家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血压升高的危害,从而提高人们自觉防控血压升高的主动性。很多人认为血压≥140/90 mmHg才有害,这就错了。
因此,“非血压升高”者(血压<120/70 mmHg),不会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无需考虑降压治疗。“血压升高”人群(血压120-139/70-89 mmHg)提高警惕,关注血压变化,改变生活方式,把血压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是否需要降压药物治疗应该视其心血管风险水平而定。对于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或合并疾病而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高者,则应该予以必要的降压药物治疗。很多中青年的高血压患者特别忌讳降压药,担心副作用。其实,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高血压不管不顾的致命性的并发症的发生,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是可控的。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泌阳县人民医院急救电话
0396--7916120
供 稿:宣传科
编 辑:宣传科
(网络图片,若侵权,请联系删除)